音樂治療於社區精神病患之實務運用@ 諮商與輔導期刊 (2015.8)

蔡尚津(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研究生)
錢怡君( 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 音樂治療碩士)
林妍伶(University of Iowa 音樂治療碩士)

前言
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(2012)定義「音樂治療」-
其為是運用音樂對人生理及心理所可能產生的影響,配合治療技巧,來協助個體達到維持及增進身心健康的目標。
在以音樂為主的療程中,不只是聆聽音樂、或是演奏樂器,而是包含一切與音樂相關的運用和經驗。其目的是幫助個案在過程中,獲得治療的目標---提升健康、減輕疼痛、管理壓力、抒發情感、提升記憶、提高溝通能力的方式、肢體復健 (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, 2014)
音樂治療在台灣的現況
在台灣相關醫療法規中,於2012年高雄醫師公會同意高雄阮綜合醫院正式使用「音樂治療」為自費治療項目的收費名稱,是音樂治療在台灣的一大邁進
(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,2012)。在政府補助部分,目前只有早期療育才有費用補助(永和耕莘,&高雄市政府社會局,不明)。而在中華民國「職能治療師法第12條」中有「音樂娛樂治療」一詞,是利用表達性藝術的元素,像是音樂、藝術、休閒,來治療病人,特別是在精神科領域,會使用這條法條幫助病人(施以諾,2013)。
近年音樂治療論文陸續增加,但第一作者的身分發表音樂治療研究,以職能治療和護理專業為大宗,音樂治療、音樂、心理等反倒偏少(施以諾,2009)。
目前台灣並無音樂治療相關科系,所以台灣的音樂治療師需要拿到國外音樂治療學位,其工作範圍在醫院復健科、精神科日間病房、診所、或個人工作室(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,2006),或是成為行動治療師,接受機構的邀約。
音樂治療可用於多族群-兒童、 成人、老人、安寧、特殊教育、精神疾病 等等--文獻和研究皆證實音樂治療對於其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幫助(Davis, Gfeller, Thaut, 2008;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,2014;謝廷芳&曾秀芳,2008;簡惠卿&謝玉琴,2012)。
精神病患回歸社會之困境
精神疾病的個案,再從醫院回歸社區時,需要長期復健和大量的支持系統
(林靜蘭、溫偉鈞、姜喬慧、薛競秀,2010)。個案會有像是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易集中、表情呆滯、動作遲緩等精神上的症狀,造成回歸人群後遭遇許多困難,精神個案與其照顧者,在個體層次、家庭層次、和社會層次遇到的種種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困境。
由社區所提供的精神個案的復健計畫(台北市心生活協會,2007),包括八點:()自我照顧能力的復健、()時間管理能力的復健、()人際溝通能力的復健 ()壓力挫折處理能力的復健、()動作技巧的復健、()家居生活的復健、()職業復健、()鄰里生活的復健。精神病患的復健需求,需要龐大的資源,像是家屬、社區與醫療團隊成員共同的配合,並在不同的醫療設施下進行復健治療。
音樂治療的運用-於精神病患個案
目前台灣音樂治療對精神病患的相關文獻,多是在醫院。施以諾、章華、林宛儀(2010)表示在Yalom 團體的十二項團體療效因子的測驗中,十二位精神科日間病房個案,在接受結構式音樂團體治療,在團體凝聚力、家庭重現、外顯性人際學習等等的有明顯統計顯著值,並改善個案的焦慮感和憂鬱感,提升社交功能,增加人際互動,維持社會功能。
陳泰瑞和林麗晴等人(2005)表示26女性慢性病房之知覺失調病患在接受每周固定的音樂治療療程後,其負性症狀--講話、情感表達或發現生活樂趣方面低落或無反應---有效減緩,並在團體中獲得支持,提升自我效能。
國內外都有音樂治療對於精神方面個案的相關研究。對於嚴重和長年的精神科病患,在接受連續十周,每周一次音樂治療,藉由QoL SIAS BSI研究工具測量下,病患能有效地降低焦慮以及提升生活品質。在音樂療程中,病患對於自己能有詞曲創造力感到自我價值提升,並在團隊中有愉快的合作,享受音樂本身的樂趣(Grocke, Bloch, &Castle, 2009)
研究
本研究以台灣社區服務為例,目的是幫助精神障礙者能夠重建社會參與的能力。地點於北市社區中心,報名成員中包含知覺失調、躁鬱症、重度憂鬱症、憂鬱、不明情況共二十名,其中男五人,女十五人。但報名前已表示成員可自由選擇參與次數,並無硬性規定全程參與。所以過程中平均出席人數為九人,最高出席人數為十三人,全勤人數為三人。
音樂治療的主題為「自我分享與探索」。領導者和協同領導者為本研究第二與第三作者,帶領連續四周八次,一次兩個小時的音樂治療團體。
音樂治療對於精神科個案的程度有三種分類法(Wheeler, 1983 )
1.支持性、活動導向音樂治療 (Supportive, Activities-Oriented Music Therapy)
2.再教育、自我覺察與歷程導向音樂治療(Reeducative, Insight-and-Process-Oriented Music Therapy)
3.再建構、分析與宣洩導向音樂治療(Reconstructive, Analytically and Catharsis-Oriented Music Therapy)
根據此團體成員的功能程度需求,屬於再教育(Reeducation)音樂治療。強調個案在過程中,能夠發展自己的想法、表達和辨別感覺、和人際的互動。治療師會和個案聚焦現階段(here-and-now) 的互動,幫助個案學習到情緒的分辨(identification of feelings)、問題解決(creative problem solving)、行為改變的催化 (facilitation of behavioral change)。如果個案的情形可以向前進,再進一步學習自我價值的建立,釋放緊張的人際關係,建立個人想法和感受,並重新設定自身責任(Houghton, Scovel, Smeltekop, Thaut, Unkefer, & Wilson, 2005)
這階段比起支持性團體的程度,個案需要給予更多的自我揭露(self-disclosure),幫助自我覺察和瞭解自身的行為,但並不探索潛意識衝突(unconscious conflict )的部分。
在活動前,預期此音樂治療團體的效益為:
(一)音樂成為成員與情緒釋放的媒介。
(二)封閉性團體給予團體成員舒適以及安全信任的氛圍。
(三)自我探索團體歷程中帶來的質性轉變。
活動流程分三部份:
  (一)初始暖身活動:由領導者帶領一些暖身活動,讓成員們在團體正式開始前先活動並準備進入團體。
  (二)主要活動:領導者在每次團體中,皆設定出當次團體帶領走向或是大略主題,在此主題下成員們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想法。
  (三)放鬆時間:領導者在活動結束後,搭配音樂與指導語讓成員們以放鬆的姿勢休息,作為每次團體的結尾。
治療目標和運用方案為: 
  (一)提高聽指令的能力。
  (二)能適當的回答問題。
  (三)提升參與團體合作的能力。
  (四)培養與他人分享心情的能力。
  (五)在唱歌的氛圍下,提昇參與度。
  (六)提高辨識和表達情緒的能力。
  (七)提高回憶的能力。
結果
在團體過程中,一開始的合作度和參與度較低,成員會遲到或缺席。領導者鼓勵每位成員發言,成員們從剛開始被動發言,逐步轉為主動發言。開始時成員會觀察他人狀況而發言或互動,其後團體氣氛轉為正向的主動參與和互動。
到了中期除了比較準時參與活動,並採取開放態度接受活動進行的方式。 在自我情緒表達上,有些學員情緒有張力上的變化,但都能繼續在正向、安全的氛圍中來體驗真實的情緒,領導者也繼續鼓勵及支持成員的改變。
團體中的活動會隨機分組指派組員,成員能透過不一樣的人,學習接受其他成員的「異質性」-在面對相同情緒中,不同的人有相異的處理方法與態度。
到了後期,成員對於情緒有很大的突破,特別藉由歌詞、樂器等相關媒介的幫助下來分享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件,並與當下的情緒作連結。從分享的過程中,慢慢傾訴自己經歷過的創傷事件或經歷,並感受到其他成員的鼓勵與支持。
成員們活動後回饋表示,希望優美與喜愛的音樂融入生活中,在生活中有平靜的感覺,減低生活中的枯燥無味。並且藉由音樂的情緒治療,在情緒上有寄託,改變自己的自信心和被支持愛的感覺。
問卷部分
 在團體前後,治療師給予每位成員填寫滿意度意見調查表:團體開始前問卷,以「最高出席人數」(13名)為標準,問卷回收率92%;問題以 (一)我能了解音樂對我的情緒控制有幫助;(二)在音樂治療中, 我可以藉由老師的分享或教導學會情緒表達、(三)透過團體, 我期待會有下列哪些認識與收穫(像是音樂對情緒的改變、認識情緒 、發洩情緒的技巧與方法、情緒產生的原因)、(四) 我對音樂治療的期待。
團體結束後問卷,以「平均參加成員」(9名)為標準,問卷回收率67%。並收集學員現場及活動後心得回饋。
建議與改進
封閉性團體帶給成員們安全感,容易形成較安適的氛圍,讓成員增加分享的意願。兩位領導者透過課程設計,能掌握團體欲發展的方向與主題性,但某些成員們無法理解音樂治療的課程意義或目標,也對團體過程產生疑惑,領導者可試著在團體中向成員們提出簡單的概念,並且可增加一些討論。


 參考文獻
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。(2006)。相關連結。取自http://www.musictherapy.org.tw/links.htm
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。(2012)。關於本協會 取自
永和耕莘。(不明)。資訊交流站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 取自
高雄市政府社會局。(不明)。兒童與少年福利 取自
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。(2012)。音樂治療介紹 取自http://mental.health.gov.tw/WebForm/External/ArticleDetail.aspx?ArticleID=90&Type=14
台北市心生活協會。(2007)。如何幫助精神病人-認識精神病 。取自http://www.xn--15tt31ae7f.tw/editor_ndoc/editor_docview.asp?a=1&id=26
施以諾、章華、林宛儀。(2010)。音樂治療在精神科日間病房之療效因子研究。   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,162),1-10
吳佳純、施以諾。(2009)。台灣近十年音樂治療論文分析:19992008為例台灣老人保健學刊,52),93-104
林靜蘭、溫偉鈞、姜喬慧、薛競秀。(2010)。出院精神病患重返社區所面臨之        礙。弘光學報6126-39 取自http://gas.hk.edu.tw/main/download/journal/61/26-39.pdf
陳泰瑞、林麗晴、孫光天、鄭夙雯、蘇淑芳、許維琪、余伍洋、陳明昭、楊志偉。(2005)。輔助性音樂治療對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的效果。台灣精神醫學       194),305-312
謝廷芳、曾秀芳。(2008)。共譜美妙的旋律-音樂治療初探。諮商與輔導272,       10-13
簡惠卿、謝玉琴。(2012)。精神分裂症病人之音樂治療。諮商與輔導 323   36-37
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. (2014) .What is music therapy? Retrieve from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musictherapy.org/
Davis , W.B., Gfeller, K.E., Thaut ,M.H. (2008).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erapy :      Theory and practice. Silver Spring, MD: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.
Grocke, Bloch, & Castle. (2009).The effect of group music 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 for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a severe and enduring mental illness.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, 46(2), 90-104.
Houghton, B.A., Scovel, M.A., Smeltekop, R.A., Thaut,M.H., Unkefer, R.F., & Wilson,   B.L. (2005).Taxonomy of clinical music therapy programs and techniques. In R.F.       Unkefer & M.H. Thaut (Eds). Mus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mental disorders: Theoretical bases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. Gilsum, NH:       Barcelona Publishers.
Wheeler, B. (1983). A psychotherapeutic classification of music therapy practices: A        continuum of procedures.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, 1, 8-16.














留言